今年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当月,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标志着精准扶贫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战略正式开始行动。
在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哪些新的特点、新的机遇,国资国企如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日前,我院经济与金融系授程国强受邀出席“国资大讲坛”,对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权威解读,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新阶段与新机遇”进行主旨演讲。
作为曾连续11年参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和中央1号文件起草的农业农村领域权威专家,程国强教授从乡村振兴战略总论、乡村振兴战略新阶段、政策要点与机遇辨识等三方面,对新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并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企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角色与担当。在程国强教授看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广大包括国资国企在内的企业带来了新方向新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进展是怎样的?
程国强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而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的不平衡,最突出的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加快消除不平衡不充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目标任务,是根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设计的。根据十九大报告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要在2020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在2035年取得决定性的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坚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五个“振兴”,即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到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重要进展。主要有,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基本建成,农村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目标已经完成。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特别是近几年我国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到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考验和冲击。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为我国战胜这些艰难险阻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在新阶段下,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是什么,“十四五”又有什么新布局?
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完成,我国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明确要求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程国强强调,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背景下,必须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认识把握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
一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必须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仍分别高达2.64和2.11,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仍达2.56。目前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只有6万多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万亿)的比重不到15%。如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保障,把农村的6万亿消费品零售额增加扩容到10亿、20亿,今后的内需潜力后劲不言而喻。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将促进深耕挖掘乡村这一潜在的巨大消费投资市场,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的重要着力点。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居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乡村休闲旅游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促进深度开发乡村生态涵养、体验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以及城乡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格局。
三是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为此,中央特别强调,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如何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核心要点与重点政策?
程国强表示,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要求,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与2018-2020年三个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不同,这次文件由过去顶层设计、搭建制度框架,转向更加突出政策引领,细化实化推进举措;由集中资源优先决胜脱贫攻坚部署,转向常态化全面推进实施安排;由突出重点、典型示范,到五大振兴全面推进。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赶上全国现代化步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文件核心要点可概括为一个总体要求、两个基本底线、三个推进重点。总体要求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两个基本底线: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三个推进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程国强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注重农业的三大功能效能,一是产品供给,必须持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是最基本的功能;二是生态屏障,必须发挥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使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屏障”;三是文化传承,要挖掘农耕文明,复兴乡土民俗,留住乡愁记忆。此外,这次在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这充分体现了中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新战略新要求。
从企业的视角来辨识,我们有哪些机遇?
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新机遇,程国强教授认为,包括广大国资国企在内的企业要理解重点政策,主动辨识机遇:一是从产业发展角度,要推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产业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融合化,需要从中发现企业的新机遇、新方向和新视角;二是市场投资角度,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是县域,通过县域进行操作和布局,强化县城的综合服务能力,需要从中探寻投资新商机、发展新空间;三是社会责任角度,企业也必须承担全面振兴乡村的社会责任、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担当,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以浙江丽水为例,丽水在浙江不是发展条件最好的地方,但拥有较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他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路径,聚力“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尤其是,他们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注重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这个制度优势,通过成立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丽水山耕品牌运营+农村产权及金融服务+农旅项目建设及营销”为核心营运机制,打造覆盖丽水市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的地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赋能生态产品、助推产业兴旺、激活生态价值。丽水市以此为抓手,引领激活各类投资主体、市场要素,从标准化、电商化、金融化等方面建立“丽水山耕”生态圈,并推动“丽水山耕”全链条标准化升级。目前“丽水山耕”年销售额近90亿元,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排行榜榜首。不仅激活唤醒农村沉睡资产与资源,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而且成为各类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拓展项目的重要发展平台和投资机遇。
而国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究竟有怎样的战略定位?程国强表示,企业的战略定位分两个维度:一是如何能够参与乡村的产业振兴,如各地对乡村产业振兴有巨大的需求,包括如何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如何依托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开发名优优势产品,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发展,这些既是企业下乡投资、挖掘项目的重要机会,也是国企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向;二是如何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包括村庄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功能、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建立美丽宜居宜业乡村等方面。围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都在探索优化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强化科技支撑能力、优化农村营商环境、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强乡村人才培养。特别是,各地都有具体举措,希望多渠道撬动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涉农标志性龙头企业等参与乡村振兴,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三农”。可以说,参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建设项目,投资机会很多,各类企业都能做出重要贡献。
转自:学习强国
原文:陆家嘴金融网
教 授 简 介
程 国 强
同济经管经济与金融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局等部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局长、研究员;
曾参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代表团农业谈判专家咨询组长,连续11年参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和中央一号文件起草。
研究领域 :农业与经济发展、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WTO、一带一路